16. Januar 2010
奧許維茨集中營大門的標語
上個月有一則引人矚目的新聞:奧許維茨集中營大門上方著名的金屬標語 Arbeit macht frei (「勞動帶來自由」) 遭竊,經過警察追查,幾天後才成功尋回。
這個口號源於1872年一個德國民族主義作家小說名稱,從此這句話就在像納粹運動之類的民族主義者之間流傳。後來在1920年代,威瑪共和政府為了降低失業率推出大規模公共工程計畫政策,也用這個口號來宣傳,同時也是暗指中世紀已有的口號“Stadtluft macht frei“ (「城市空氣帶來自由」)。
中世紀的德國農民分成三種: 自由農民 („Freibauern“, „freemen“), 還有兩種農奴:為了避免兵役而成為農奴的 („Hörige“, „villeins“) 和原來祖先就是農奴的(„Leibeigene“, „serfs“)。農奴的權利非常有限: 譬如說沒有地主的允許不可以離開土地、 也不能結婚。相對的,地主也有保護農奴的義務,也不能讓他們離開地主的土地。中世紀農奴身份由父母繼承,因此有許多農奴對自己的身份不滿意,並不令人感到訝異。當時就有“Stadtluft macht frei“ (「城市空氣帶來自由」)的法律原則:如果一個農奴逃到城市, 而且成功躲藏了一年又一天,他就成為該市自由市民。因此這個口號也代表一種對於自由的渴望。
在這個背景下 把意含著解放的標語放置於滅絕營的大門上是一種無情的諷刺。 標語承諾「勞動帶來自由」可是實際上勞動帶來的是必死無疑的命運。
11. Januar 2010
蘋父無梨子
我上次討論的德文成語的典故,可以分成四類如下:
- 一、 古代經文: 不僅是從基督教的聖經, 而且是從古代羅馬、希臘、日耳曼族的神話中來源的成語。
- 二、 民眾俗語: 與漢語一樣, 也有反映民眾智慧的成語。
- 三、 文學名言: 引用從古至今各個時代名垂千古的作家而出的成語。
- 四、 拉丁文片語:到中世紀歐洲的學問都是用拉丁文的。儘管時代變遷,在德國很多學生還在學校拉丁文。因此書面語還有許多是直接從拉丁文借用的慣用語。
我這次想介紹的是一則民眾俗語來的成語: Der Apfel fällt nicht weit vom Stamm. 直譯是「蘋果落的地方離樹幹不遠」,意思就是說孩子受到很多父母的影響, 他在很多方面上就會接近父母。另一種說法是Wie der Vater, so der Sohn (「兒子如父親」)。中文有一則類似成語「虎父無犬子」,但是可能有所差別。您認為呢?
10. Januar 2010
德文有成語嗎?
對漢語詞彙中的成語很感興趣,最近我學習漢語的焦點著重於這方面。當我學習漢語詞彙中的成語時,我常常考慮漢語的成語怎麼樣翻譯成德文。因為德文很明顯也有類似功能的詞彙,我想不時地在這裡介紹一些德文的「成語」,同時亦當作中文作文練習。
但是還有一個先要討論的問題:德文真的有成語嗎?
成語是與漢語詞彙有密切關係的概念,日文、韓文這些受到了漢語龐大影響的語言當然也借用了漢語的成語詞彙,而像德文這種與漢語完全無關的西方語言,如何會有成語?我在進一步探求這個論點之前,將試圖定義一下漢語中的成語。這就是一件錯綜複雜的工作,因為每個提到成語的文獻都有自己的定義,例如這三個在網路上找到的:
「成語是漢語中一般概念的固定片語或短句,並帶有歷史故事及哲學意義」
「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,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。」
「一種語言中簡短有力的固定詞組,可作為句子的成分。形式不一,以四言為主。一般而言都有出處來源,與引申的比喻義,而非單純使用字面上意思。」
我從這幾個不同定義中抽取了四個要素:
一、固定性:成語不能隨意改變用字
二、慣用性:成語的語意不能望文生義
三、古典性:成語源於經典名著
四、四字性:成語由四個字而組成
但是這四個因素只是趨勢不是絕對規律。有的成語有變體、有的成語的意思是望文生義的、有的成語是從現代文學而來的或者出處不明、有的成語只有三個字或者比四個字多。但是可謂符合的條件愈多、該成語的典型性愈高。因此界定成語和非成語的其他熟語非常有疑問、這樣難以分類的現象在語言學分析過程中並不希罕。
那德文有這樣的成語嗎?當然不能擁有最典型的種類,因為德文不使用漢字,不能用四個字組成片語。可是德文中有詞語是符合四個條件當中三個:有固定性、慣用性、古典性的片語。在這裡還有另外一個問題:德文沒有相當於「成語」的詞。德文的Redewendung就是「熟語」的意思、包括所有的慣用語,口語、書面語、俚語、文雅語來的。因此我會用「德文成語」這樣的說法。我承認德文可能並沒有如漢語一樣的成語概念、所以也可以說我是從漢語的觀點來看德文,介紹一些在功能與用途上相當於漢語成語的德文詞彙。